租赁理论不是万能的,没有它是万万不能的

作者:沙泉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也可作为商品被赋予价值在市场上流通。融资租赁因涉及金融、外贸以及相关产业的商品知识、企业管理和开发创新能力。因此属于边缘经济、知识经济。人们曾说“融资租赁在中国是‘早产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租赁公司的经营人员和管理人员,缺乏租赁理论的研究和指导,知识范围狭窄,不熟悉业务造成的租赁项目质量不高。这曾是行业的通病,行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中国租赁业发展尽管受到挫折,但关于租赁的理论并不落后。特别是1999年8月行业在秦皇岛召开的租赁研讨会,业内人士总结了国内外的租赁经验和教训,认清租赁的发展规律,使得租赁的理论研究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现行政策时,租赁理论确实影响了政策的制定:中国依据租赁理论出台的《合同法》把“租赁和融资租赁”作为列名合同设立了单独的章节,从法制角度上看,中国租赁方面的法制建设走到世界的前列;《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出台,同样依据租赁理论确定了融资租赁作为金融行业在中国需要纳入国家监管的地位,改变了融资租赁公司多头管理的被动局面,大租赁的格局将从金融租赁开始。

    实践出真知,真知上升到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行业经过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充实了租赁理论,对行业的指导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目前行业已经停止萎缩,开始逐渐恢复元气。但租赁理论和行业实践的结合上还是有差距,存在一些误区和磨合点。将租赁理论传播并能指导工作实践需要有租赁经验的专业人才,然而:

研究和掌握租赁理论的人凤毛麟角

    融资租赁业曾经陷入行业性萎缩的困境,为此人才大批流失。目前保留下来热心租赁事业的专家、学者仅限于几家租赁公司中少数工作人员和几所大专院校的个别教授。在租赁行业二次创业的今天显得人才奇缺。如不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批新的租赁高级人才来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租赁行业走出困境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对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

    一些人认为租赁业务操作尽管比较复杂,但经过几个项目的磨练就可以成为熟练工种,并没有看到创新给租赁带来的生命力;有人甚至停留在转贷银行的概念,认为只要会“放款”就行,不需要培训就可以搞租赁业务。狭隘地认为学习、研究理论和培训人才是浪费时间和费用,不能创造经济效益。我们经历过简单租赁的过程,因业务能力不高导致行业经营陷入困境的问题应该引起现任企业领导人的注意。特别是中国的租赁业发展已经进入“创新租赁”阶段,如果没有全能多专人才、没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能力,根本适应不了现代租赁业的发展。

抓紧培养人才

    目前企业要想在社会上寻找到合适的人才难度比较大,应该注重本企业的人才培养。浙江金融租赁公司并没有满足于过去的成功,现在仍然通过浙江大学和金融租赁研究会培养本企业的高级租赁人才。深圳金融租赁公司和江苏金融租赁公司也都做了同样的事情。企业的竞争实际上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与其到外面寻找,不如培养本企业人员,更能稳住人才,发挥他们的才干。不注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

建立人才资格认证制度

    租赁是需要高级知识的产业,经营与其相关进出口贸易的业务员需要有外销员证;报关员需要有报关员证;报验员需要有报验员证;统计员需要统计员证,财务人员需要有会计证。按照现在的管理办法,租赁的业务员不需要租赁认证就可以直接上岗,这和行业的要求是相孛的。有些管理文件就算对人才资格认证有要求,也是强调人员在金融领域里的工作时间,而没有考虑到贸易经验、财务经验和管理经验。租赁是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人才的能力应该有特殊认证。需要由行业主管或委托行业组织出面进行这方面工作,建立人才资格认证制度。现代科技进步使得有些地区的农民都需要持证上岗,租赁行业特别是融资租赁行业应该尽快赶上。

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

    目前一些新建或进行过重组的租赁公司,吸收了一批年轻,高学历,知识水平高的业务人员,他们热爱租赁事业,并积极学习,认真研究租赁理论。尽管在行业的资质比较短,但对租赁的认识远远超过他们的同行。他们是行业发展的希望,是行业未来的中坚力量。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些人才资源,给他们更多的培训和业务实践机会,争取早日成才。在租赁行业的一些老职工中同样存在一些租赁人才,因为某些原因并不被人所知。行业应该组织一些理论研究竞赛,通过一些公共活动挖掘出有理论又有经验的租赁人才为企业服务。

高校援助人才

    随着租赁业的发展,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兴旺。国家行业主管应该超前考虑这个问题,在大专院校开设租赁专业课程,为行业和主管部门培养远期人才。有条件时有能力培训租赁业务的院校也可以和企业连手,对从业人员进行有偿短期培训,以解人才不足燃眉之急。也可以搞一些租赁课题,开展高层次的租赁理论研究工作,为行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