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融资租赁业健康发展之时
就是租赁业腾飞之日

作者:沙泉

本站首次发布日期:2006年04月24日

    融资租赁从引进中国一开始就走歪了路。经过了一轮的重组(名为重组,实为整顿)后融资租赁不但没有摆脱幼稚阶段,一些重组的企业又进入二轮重组(仍不说是整顿) 。 这里不是评价中国融资租赁的好坏,有很多问题是融资租赁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现在我们重新认识它就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它。让进来的新企业从历史的教训中能吸取有益的经验,争取少走弯路,避免重复历史错误,防止陷入不能自拔的地步。

    近几年融资租赁在媒体的暴光频率越来越高,从政府到企业,对租赁的认识越来越深刻,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很多人都以为是新生事物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诸不知中国融资租赁机构已有200多家,真正在开展业务的不足10%,经营的租赁物件品种成规模的超不过8个领域。总资产也就是500亿左右。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原因?有人说是认识问题,笔者认为更多的是动因和环境问题。尽管有人把租赁说的很复杂,但从理论上讲没有什么太深奥的地方,操作起来也不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企业或机构运作不起来呢?为什么经过两轮的起伏又回到原点?环境决定了动因。也决定了融资租赁在中国必然要走很长一段曲折之路。

    融资租赁是金融和贸易结合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才能运行的一种操作模式。中国引进融资租赁的初期,还基本上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观念和意识还处在等、靠、要方面。外资金融机构为了进入中国封闭的金融领域,想利用融资租赁的金融属性进入中国。因此第一家租赁公司是从外商投资企业开始。

    针对当时资金短缺、物资匮乏、管理和技术落后、经济体制正在转轨阶段法制和法治都不健全的情况下,这些准金融机构的融资租赁业务完全是以变相贷款的方式操作。乃至现今有很多人把融资租赁称之为金融业务,就是受这个时期的影响。结果是,中国式的贷款出现什么问题,融资租赁也出现相同的问题。使本来是降低风险,增加收益的行业,变成高风险,低收益的行业。

    不能说融资租赁一涉及金融就谈虎变色,但“金融”二字实在是给融资租赁带来很深刻的伤害。在金融管制的计划经济年代,金融机构就意味着拥有国家主权的信用,发钞银行的后盾,是一个无穷尽的提款机,严格的监管和良好的信用。

    自从部分融资租赁公司由此成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后,在贷款模式失败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融资模式发展。一些租赁公司依仗“金融机构”的名义到处以高息揽存的名义,违规集资。脱离主业,到处乱投资。结果是:总共才有16家金融机构的融资租赁公司被关闭了4家,另外11家也进行的资产重组。40多家非金融机构的中外合资融资租赁公司也死的死,关的关,重组的重组,真正能保持活力的也没有几家。

    另一方面,银行在86年金融改革年也开始做融资租赁业务。长期以来银行是管钱的,不允许做贸易。通过融资租赁,银行不仅管钱,还可以随意做贸易。这样的“金融业务”失去了金融机构的责任,造成的混乱可想而知。

    2000年以后,金融机构的融资租赁公司又因为重组引入5家民间资本。结果是几乎所有民营的金融租赁公司都在用“金融机构”的名义为股东圈钱。因为还不上钱,最终都退出了“金融机构”的融资租赁公司。 融资租赁又一次以“金融”的名义在历史的伤痛上再撒一把盐。

    到现在,人们才明白,融资租赁真正的内涵只不过是一种交易方式,属于约定产权转移的分期付款销售。如果在租赁的过程中使用的是出租人的自有资金,并且租赁债权有没有销售出去,这种资产没有流通的操作,根本算不上是什么金融业务,尽管在租金计算上使用金融行业中的计算方法(年金法),或者挂一个什么“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招牌。出资人并不是因为这些才给租赁公司提供资金,也不会相信什么资本充足率在10%以上监管指标。 他们还是把租赁公司当作一般企业看待,凡是租赁公司借款都要填写贷款卡,不管你是否具有“金融机构”的招牌。

    新进入融资租赁行业要特别注意“金融”在这个领域的内涵。现在成功的融资租赁公司大都是厂商背景的租赁公司,他们主要的目的是在销售自己的产品时提供金融服务。提供这种金融服务并不是租赁公司。而是通过集团内部的金融机构向租赁公司提供资金,或者收购租赁资产在资金市场上流通。他们做的才是金融业务。融资租赁公司只不过是资金融通过程的一个安全阀。

    现在有些融资租赁公司依靠股东信用从银行贷款,然后在投入到项目中长期承担占压资金的风险和责任,还号称是金融业务 ,其实和一般企业借款搞信用销售有什么区别?就算暂时不出问题也不能持续发展,因为股东的信用也是有限的。

   如果真想把融资租赁作成金融业务,必须考虑到租赁资产的退出。租赁资产的退出又依仗着租赁物件的物权退出。只有租赁资产具有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时,这是我们才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在做金融业务。尽管这种业务与一般企业的借款和票据业务没有什么区别。是否需要对待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那样严格监管值得商榷,除非允许融资租赁公司可以吸收存款或变相吸收存款。

    融资租赁是务实还是务虚?这也是环境决定动因。现在有些租赁公司只做大项目,不做小项目,大的做不成,小的又不愿意做这就是动因方面的错位造成的。这些租赁公司更热衷于所谓的资本运作。他们把融资租赁看成是一种万能的工具,尤其是在税收方面海象好象是一种非常好的避税方法。他们把融资租赁的经营资质当作惜缺资源来炒做,用所谓“资本运作”的名义搞空手套白狼,梦想再次为股东圈钱。

    现在成立融资租赁公司似乎又到了一个新的高潮。但是真正开展业务的并不多。这也是务虚的动因所为:

    一是观望型。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工业化进程不断加深,融资租赁是促进设备投资的有效工具,外资企业大量涌进。但因为担心来晚了赶不上趟,来早了又不知道本土化怎样完成。先进来是观望,有机会在说。他们可能是未来的先锋,也可能一事无成。

    二是贷款型。目前仍然有一些融资租赁公司还是把融资租赁当作转贷业务。从银行贷款,自己承担风险。如果对行业不熟悉的话,还是停留在研究、开发阶段。就算是做,也是谨慎小心,成不了规模。如果不甩开“金融”的帽子,不在控制风险的服务上增加收入,迟早会出问题。除非少做或者不做业务。

    三是做大不做小型。有些企业把融资租赁当作复杂的资本运作来操作。他们的目标锁定在大型或超大型项目上。对于小企业、小项目根本不削一顾。他们不像做租赁,到像是做古董:三年没一个,做一个吃三年。结果是大的做不成,小的又不愿意做,偶尔可能也会碰上一个好机会。但融资租赁这个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被这样的租赁公司给堵死了。融资租赁目前只有在印刷和工程机械行业看到中小企业的承租人。大部分设备制造业还没有享受到融资租赁的好处。

    四是盲目型。有一些企业看到融资租赁机构成立那么难,资金门槛那么高,以为进来一定会有什么好处。但是具体有什么好处,怎样才能得到这些好处他们并不清楚。凭借关系或虚幻的描述,率先进入这个领域,但因无法操作,无人操作,依然停留在描述阶段。是否能走出务虚阶段,只有股东才知道。

    五是圈钱型。目前仍有一些企业成立融资租赁公司的目的是为了给股东圈钱,当他们进来以后发现银行在进行改革,大部分银行因为历史原因,把融资租赁公司当作慎贷企业。钱圈不到,又没钱做业务,只好以“资本运作”、“合理避税”等“功能”在不动用资金、设备的情况下开展“帐务租赁”搞不好又在帮助企业做假帐 ,属于税务部门严查打击的对象。

    六是有权不用,过期不作废型。有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如:集团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他们具有融资租赁经营资质,且数量庞大,占融资租赁机构75%。但真正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寥寥无几。有他们占着位置,造成行业开工率太低,凸显融资租赁是一个光说不练的行业。

    现在制约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还在于监管体制。融资租赁业是一个边缘产业,并不是那一个行政管理部门所能管理的。由于监管总是到不了位,因此出现该管的管不了,不该管的乱管。尤其是把融资租赁当作吸收存款的金融来管,又不能赋予金融机构融资的职能。本身就是监管的错位。历史证明融资租赁有监管比没监管更遭、对经济社会的迷惑性和危害性更大。

    综观目前经营活跃的租赁公司,有几个是被严格监管出来的?因监管不利造成的历史包袱使得监管部门不批新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已经有连续11年不批新的租赁公司,16家金融机构的租赁公司还在经营的就剩5家)老的难退,新的不批,融资租赁公司没有吐故纳新机制行业再这样下去,甭说已经过了25年,再过25年也不会有进展。

    历史总是要前进的。仍然是环境和动因,现在都已经开始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首先是政策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融资租赁法”的立法进程,让人们了解了融资租赁真正的内涵是“销售”。不仅销售设备,还销售资金 ,是一个为企业和金融机构连接的服务工具。虽然还在草案的讨论阶段,但已经发现历史的错误,树立了正确的观念。

    环境决定动因。过去企业没有为设备销售发愁过,但现在不得不考虑用融资租赁的方式降低信用销售的风险,增加服务的收益。过去银行贷款是行政命令,现在因为转化为商业银行,因此大量的资金放不出去,也希望借助融资租赁的平台降低风险,寻找资金出路。融资租赁公司的业务开拓 过去是追求高利润,高回报。因为业务模式同质化严重,不大的行业也出现激烈的竞争。因此开始从利益驱动型到困难驱动型转变 。“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就是我的利润增长点”这个服务贸易的理念,在融资租赁领域里越来越强。虚幻的“金融”业务不仅难做,还找不到出路。因为转贷资产远不如有物权保障的租赁资产好销且不打折。

    现在从事融资租赁业务比较活跃的企业要么自己的理念和系统都已经成熟,在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上运作的机构整合非常完美。反观一些把融资租赁故弄玄虚,拉着专家做虎皮,不是真正地在实务操作上下工夫的企业。不是从服务上找效益,还幻想从说教上找出路的企业,依然不会得到出资人的认可,业务还是开展不起来。

    融资租赁本身是个很小的行业,仔细看一下发现“老大”特别多。这也是行业一种不健康的现象。老大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不仅对企业有贡献,对社会也要有贡献。尤其是这样老大不是被自己封的,而是企业公认的。老大地位的树立是帮助企业健康发展,不是帮助企业蒙骗甚至是蒙骗企业。

    拉大期做虎皮的年代过去了,打着什么名义都没有用,企业还是要务实。只有把租赁做大、做活。不仅企业有收益,行业也可以发展。如果不是依靠实在的业务,还是依靠虚假的租赁蒙骗股东,蒙骗出资人,现在的难度和风险已经大了。

    融资租赁做活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滞胀问题也就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解决了。否则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让这么多的“老大”因为自己的利益把基本概念都搞乱。如果都听他们的 ,只有让权利机构把自己管死的份,没有发展和出头之日。到现在他们也在哀叹:融资租赁的春天在哪里?

    不管怎么说,融资租赁行业务实的企业越来越多,他们期盼融资租赁能为他们的解决融资难和销售难的问题。有些企业和银行已经冲破政策障碍,率先以约定产权的分期付款方式或其他方式变相开展融资租赁了。每次租赁会议都是新面孔占绝大多数,融资租赁换血的时候到了,如果都按照正确的理念经营,春天还远吗?

《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06-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