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挖掘机而今迈步从头越

 

摘自《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06年11月20日

  有一种遗憾,或曰隐痛,是痛在心里!犹如中国工程建设机械行业自主品牌挖掘机之痛!
  谈起自主品牌挖掘机,人们更多的是扼腕叹息,是“全军覆没”的隐痛。毕竟,在中国这么一个全球最大的、占整个工程机械行业30%产值的挖掘机市场,在1994年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后,中国自主品牌纷纷倒下,成为国人心中隐隐的痛。我们看到了摆在面前的巨大差距:技术、资金、管理、营销、观念……
  而令人欣喜的是,这种局面正在悄悄改变!
  在最近的几年中,国产挖掘机日渐活跃,在这块巨大的市场舞台上,渐渐舞出了自己的风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万步从头越!”我们期待着国产挖掘机能奋起直追,真正与国际品牌同场竞技而不落人后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在外资品牌一统天下的中国挖掘机市场,中国自主品牌挖掘机企业经过剧烈的市场竞争的考验,以柳工、三一、徐挖、玉柴、山河智能、四川邦立重机、贵州詹阳动力重工等为代表的一些中国自主品牌挖掘机企业 “已露头角”,面对世界各大品牌挖掘机的压力,已经逐步在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的统计,中国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挖掘机的市场占有率2000年为5%(见表1),而2005年国产挖掘机市场占有率已升为22%(含小挖),2005年,全国挖掘机的销售量为33462台(见表2),其中国产挖掘机销售量为7362台。
  在经过“全军覆没”的洗礼之后,国产品牌挖掘机企业给中国挖掘机行业带来了欣喜,当然,大部分的市场还掌握在外资品牌手中,国产品牌取得的成绩还很渺小,要走的路还很长。
  国产品牌挖掘机的发展之路,其实就是一个边走边学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各企业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的发展思路。记者通过对柳工挖掘机公司总经理黄祥全、三一重机副总经理戴晴华、徐州徐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刚、湖南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清华、广西玉柴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潘国远、四川邦立重机有限公司董事长蔡禺等挖掘机企业的“掌舵者”进行了采访。他们扎扎实实地长期致力于挖掘机行业的发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自主品牌挖掘机的希望。柳工通过对发展挖掘机的十几年的探索,对发展挖掘机的思路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在质量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通过对用户的采访(见本期《1000台,柳工挖掘机崭露头角》),也证实了这一点;三一重机对挖掘机也进行重点投入,几年来随着其巨大的投入而快速发展,这也印证了挖掘机行业对资金、技术的要求以及进入门槛很高的特点。徐挖从自身的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稳扎稳打,狠抓质量控制,使徐挖挖掘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得到了用户和行业的较高认可;四川邦立重机(原长挖)改制后,在发展战略上转向生产大型挖掘机的发展思路,企业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以玉柴、山河智能为代表的国产小挖企业在火爆的市场面前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注重科研的做法值得行业借鉴、学习。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一直关注中国挖掘机行业的发展,我刊记者曾深入二手挖掘机交易现场进行暗访,2003年第9期以《揭开二手挖掘机走私黑幕》为题进行报道,引起了行业极大的反响;2004年第11期以“外资给中国挖掘机带来了什么?”、“探析中国‘挖掘机’现象”和“挖掘机:外资十年路”为题对挖掘机发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2005年第5期以“拿什么规范进口二手挖掘机市场”为题对二手挖掘机进行报道;2005年第9期以《融资租赁:一场营销革命即将浮出水面》为封面文章,对融资租赁进行全面报道;此次对中国自主品牌挖掘机各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采访,他们在发展挖掘机上都有各自的见解,通过此次专题,我们希望能对国产挖掘机行业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事实证明:
  “装载机模式”行不通
  从装载机到挖掘机,有多少制造企业在这步跨越中重复着同样的弯路?
  装载机是我国工程建设机械行业最重要的机种之一,同时也是市场容量最大、国产品牌占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机种。因而也造就了相当有实力的本土工程机械制造商,这些厂家也都试图往挖掘机领域拓展,但大多停留在样机试制或小批量生产的状态,而对于以量取胜的挖掘机产业来讲,仅仅是开始。事实证明:用发展装载机的思路来做挖掘机是行不通的。柳工挖掘机能有今天的成绩,也经历了不少坎坷路,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装载机模式的影响。
  柳工从1993年的WY40挖掘机开始,可以说柳工做挖掘机的时间在国产品牌里算是相对较长的。但一段时间以来,柳工一直用“装载机的思路”去做挖掘机,用装载机的质量标准体系去要求,用装载机的装配工艺去生产挖掘机。事实证明,挖掘机与装载机在各个方面包括技术、生产、营销等都有明显的区别。就液压系统的压力,挖掘机比装载机高出一个数量级,从而对配套件的要求也要高出一个数量级,哪怕是一个诸如密封圈之类的“不起眼的小件”都可能影响到整机的可靠性。黄祥全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对挖掘机用“高标准、严要求的系统工程”来形容,这无疑点破了挖掘机的生产、制造的要害。意识到与装载机的巨大差别后,柳工马上改变了思路,并于2001年成立了柳工挖掘机分公司,把柳工挖掘机的制造、生产、营销等进行调整,用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来实行,思路一改变,柳暗花明。“挖掘机的研发、制造、营销各个环节都是一个体系,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要走很多弯路。做1台挖掘机,你的性能指标可以超过卡特的标准,但是做100台、200台能达到同样的水准吗?这就是体系!”黄祥全对此深有感触。
  柳工挖掘机的产品质量、经营观念都得到了提高,柳工挖掘机在市场上也慢慢地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 2003年实现200多台的销售,2004年达到400多台,2005年更是达到841台。2006年1~10月份,柳工挖掘机销售已经突破1000台。
  陈正利秘书长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挖掘机与装载机在生产、制造、营销等存在巨大的差异。原来以装载机为主业的企业在进入挖掘机领域时要慎重考虑,由于在实力上,国内企业不可能像外资品牌进入中国时,大手笔投入,从生产工艺、技术人才、加工、装配等各环节花大精力与资金进行培训,培养人才,只能利用现有的加工、生产基础。这样在生产工艺、工人素质、思想观念、各项标准的严格执行等要达到挖掘机的相关标准是有不小的难度。
  可靠性、性价比是国产
  挖掘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性价比对于国产挖掘机来讲,至关重要,但除了习惯在价格上做文章,又能有几个企业真真正正踏实做好可靠性的工作?
  通过记者对国产挖掘机用户的实地访问调查,用户选择国产挖掘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性价比。而性价比优势的前提是能保证机器的可靠性。只有保证可靠性,价格优势才有意义。徐挖在资金投入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扎扎实实抓好可靠性的工作,使得徐挖挖掘机的可靠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徐挖2000年挖掘机的销量只有36台,而2005年实现了280多台的销售,预计2006年将超过400台。
  徐挖总经理陈刚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就一直强调以保证可靠性为基础的“三步走”战略:第一,可靠性与性价比是国产品牌挖掘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针对目前中国现状,要想在挖掘机市场分得一杯羹,短期内要在高端产品与国际巨头们直接面对面竞争并且取得较大的市场份额是不太现实的。目前中国挖掘机用户大部分都是个体户,购买力并不高。只要能保证挖掘机的可靠性,保证作业过程的相对稳定。在此前提下才有性价比的优势,只有这样,国产品牌挖掘机才能在强手如云的挖掘机市场争得一席之地。
  第二步是在保证可靠性的基础上,去提高外观质量、舒适度等才有意义。
  第三步是独立去研发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先进技术。当然每个企业自身的情况不同,这也决定了各个企业的发展路线与思路不同。不管怎么样,徐挖在挖掘机的可靠性问题上所做的努力的确值得同行借鉴。
  据陈刚介绍,徐挖的员工把发出去的每一个零部件都进行编号、记录、存档。对每台机器在使用过程中各个零部件的运行情况、维修情况进行登记和反馈。这样对于之后的改进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质量管理方面最重要的是要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各个部门进行及时沟通也非常重要。比如负责新产品开发的研究所与负责制造工艺设计、技术改造和工艺装备规划、配置的技术部门并入到技术研发部门。只有这样技术部所发现的问题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与研究所进行技术质量信息的反馈。否则,两者容易脱钩,不利于准确反馈与快速改进。
  徐挖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内很快地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这跟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很强的市场应变能力密切相关,这都得益于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用户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反馈回来以后,徐挖的攻关小组就会立即查找原因,迅速拿出解决方案,应用到新装配的产品上。
  思路与投入决定出路
  毋庸置疑,科研对于企业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面对科研需要的大笔资金,又有几个企业能有实力和决心始终坚持大量人力和财力投入研发?
  三一挖掘机在2005年实现了近500台的销售,而且是在竞争非常激烈的20吨位级以上的液压挖掘机。三一涉足挖掘机业务的时间并不长,但在这样一个资金、技术高度集中的行业里能有如此的发展速度,实属难得。三一挖掘机的真正发展应该是在最近三年,从2001年着手做工作,到2003年实现100多台挖掘机的销售,2004年达200多台,到了2005年销量接近500台。每年都以100%以上的速度递增。据戴睛华介绍,根据目前的情况2006年也可能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实现100%的增长,达到900台左右。挖掘机行业本身的特点以及三一发展挖掘机走高端、大投入、重研发的思路特点决定了三一挖掘机的发展速度。
  产品更新加速,研发紧迫性凸显
  记者专程来到长沙采访了三一重机挖掘机事业部总经理戴睛华,采访期间他一直向记者强调:挖掘机项目是一个“马拉松”式的长跑项目!挖掘机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包括产品的竞争、(上下游产业)渠道竞争、销售的竞争、融资模式的竞争等。
  目前,卡特彼勒的D系列液压挖掘机、小松的-8系列挖掘机、日立的第三代液压挖掘机都已经面市,所以挖掘机的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这也导致了竞争更加激烈。同时说明要做好挖掘机,对科研能力及其资金投入要求就非常高。
  戴晴华表示,三一挖掘机定位为走高端路线,这自然决定了要重视对自主研发的投入。目前三一挖掘机有研发人员70多人,计划将尽快达到100人并在五年内超过180人。目前三一挖掘机研究院拥有5个产品所(负责新品开发),4个专业所(负责试验、制造技术)和1个技术中心(负责资料收集、管理)。三一自主研发也取得了较大成果,比如在设计阶段,采用三维设计软件设计,进行虚拟组装,降低试制成本。自主研发的CDCS控制系统,利用计算机对发动机和液压泵进行综合控制,使二者达到完美匹配,实现了最佳节能效果及操作舒适性等。
  究竟需要多少投入?
  挖掘机产业对资金的要求非常高,但到底有多高?面对记者的提问,戴睛华表示:做挖掘机产业,最终一定得靠规模才能取胜,我认为1000台的规模是挖掘机企业的“生死存亡线”,只有达到这一规模才能让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一年当中3、4、5月份是销售的旺季,一般要达到全年的1/3以上。要顺利实现这个规模的正常供货,你对挖掘机的投入掐掐手指也就能算出来了。还有对基础设备的投资,比如机加设备、检测设备、试验设备的投入,还有对销售渠道的建立、品牌的宣传等这都需要很大的投资。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科研的投入,包括对科研相关设备的投入、人力资源成本等每个环节。另外,挖掘机都采用按揭、分期等方式,对厂家的流动资金要求更高。
  三一对研发基地、制造基地的重新布局,将长沙和昆山定位为制造基地,把上海定位为研发基地。三一重机已经把三一挖掘机搬迁到昆山以实现制造基地靠近研发基地与配套件供应商。这样能节省物流成本,显示规模效应。这都需要很大的投入。做挖掘机就像马拉松长跑一样,整个过程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影响到比赛结果。
  小挖:在火爆市场中
  迅速成长
  当小挖市场日趋火爆,众多厂家加入小挖的角逐,除了以价格换取短暂的市场份额,还能有几家企业静下心来用战略眼光来提升产品品质,打造品牌?只有保证产品品质,建立起企业较为健全的研发、制造、营销体系,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当市场转冷,需求下降时,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专业成就玉柴领跑小挖市场
  从1989年成功开发第一台WY1.3小型挖掘机以来,玉柴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一直领跑中国小型挖掘机市场。在1990年生产的167台WY1.3小挖全部出口。然而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并没有延续良好的发展势头,直到1999年,进行资产重组并成立玉柴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玉柴工程机械在小挖领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05年小挖销量达到3387台(其中出口882台),而且2006年的销售势头持续良好形势。在玉林采访期间,广西玉柴工程机械公司市场部部长梁庆华告诉记者,2006年1~8月份,玉柴小挖已经实现3300多台的销售,其中出口731台,国内销售2600多台,保守预计2006年能实现4500台左右的销售(见表3)。
  玉柴能在长时间里领跑中国小挖市场,与其进入时间早,积累的经验比较多以及注重研发的投入是密切相关的,玉柴工程机械目前拥有科研设计人员200余人(包括工艺),其中硕士、博士、教授级职称者50多人,仅挖掘机研发人员就有70多人。玉柴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潘国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目前火爆的小挖市场,进入此领域的厂家越来越多,虽然在小挖领域对于资金与技术的要求与中大型挖掘机相比低一些,或许对于某些有实力的投资者来讲资金可能不是最大的问题,但是生产挖掘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并不是靠几个能人就能够把生产、制造、营销各个方面环节都把握好。对于各个环节的理解以及理解的程度决定了其产品的综合质量。 目前,玉柴正向中大型液压挖掘机拓展,其25吨液压挖掘机已经试制成功。
  自主创新力助山河智能跨越式发展
  自主研发能力是体现企业发展的后劲,这是将来站稳市场的基础。小挖的生产企业实力参差不齐,小企业没有研发能力,不能形成产品的系列化。模仿就没有主动性,就算模仿出来,不可能与原产品一样,因为核心的东西你肯定是买不到的。
  山河智能董事长何清华在接爱本刊记者采访时,一直强调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包括研发、制造、工艺、营销等。山河智能要立足于长远发展,进军国际市场,打造国际品牌:
  (1)研发体系。目前,山河智能有自己的一个由8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研发队伍,其中硕士以上30多人。包括总体设计、外形设计、液压系统设计、工艺设计等以及消化吸收别人先进的技术与经验等。例如对于进口的液压系统,山河智能并不是被动地全盘照搬,而是要和制造厂家进行沟通和交流并根据不同机器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各部件才能更好地匹配,达到最佳效果。
  (2)制造体系。
  山河智能成立时没有任何加工基础,一切都得自己投入。山河智能的覆盖件的模具都自己开发,仅驾驶室模具就有5套,每套价值1千多万元。经过不断完善与改进,现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驾驶室生产线。油缸用过国内几家企业的配套产品,效果都不理想,后来根据自己的产品特点与结构特点进行开发,并建立自己的生产线。目前山河智能申请上市的资料已经递交到有关部门,上市后山河智能将投入1.5亿元,更新或是新添各类型的生产设备。
  (3)工艺体系。
  山河智能的工艺线是自己设计的,结构件、夹具等装备都将全部实现数控化。目前正在对山河智能产业园进行远景规划,到时大型工程机械将从山河智能产业园搬出去,山河智能产业园将成为小型工程机械产业园。在生产一线的员工,山河智能也加强对其进行规范操作培训,使其做到有专业理解。山河智能已经与技校进行联合办学,毕业后直接到山河智能一线工作。
  (4)营销体系。
  山河智能是从2001年开始筹备进入小挖领域,2002年就实现20多台的销售,2003年建立生产体系,进入正轨。2005年实现1000多台的销售,今年预定目标是2500台,由于受到液压件供货影响,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也将突破2000台的销售。今年出口量大约占到总量的一半,将来也将保持在这个比例左右。
  对于目前小挖市场,用火爆来形容并不为过。在抢占市场时,有些厂家对保证产品品质没有足够的重视,对于一些没有实力的厂家根本就没有实力和精力从长远的眼光去保证品质和提升品牌形象,这是暗藏在火爆市场背后的隐忧。今年由于客运专线建设产生了比预想的更大的设备需求,由于厂家没有做好思想准备,某些厂家为追求量,迎合市场而忽视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以致在客运专线建设过程中出现较为严重的事故,这对产品的口碑影响非常大。对于挖掘机来讲,用户大多为个体户,对产品的了解主要通过使用者的评价,伤害1个用户就意味着失去10个以上的潜在用户,这对于挖掘机企业来讲损失是重大的。玉柴能在小挖市场长期领跑,山河智能能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发展,都是由企业各自积极投入研发和体系建设等做法所决定的。我们希望已加入或即将加入小挖领域的企业能从中借鉴。
  战略转型、寻求差异化
  是另一出路
  面对已成“红海”的挖掘机市场,大多国内涉足挖掘机的企业与国际品牌实力悬殊。因此,避重就轻,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战略转型,寻求产品差异化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做法,例如四川邦立重机的大型挖掘机、贵州詹阳的轮式挖掘机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里找准了定位,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长挖(现邦立重机)与其它的国有挖掘机生产企业一样,在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后也步履维艰。在2001年长挖的销量为76台,销售收入仅为6000多万元。面对国有企业的沉重负担,面对外资各大品牌的挤压,面对已成“红海”的挖掘机市场竞争局面,长挖没有与世界巨头们展开生死肉搏,而是进行改制,先解决沉重的负担,成立邦立重机,而后转向生产大型液压挖掘机。2005年邦立重机65~185吨液压挖掘机在国内市场占有56%市场。事实证明,长挖的战略转型是正确的,是“聪明”的。因为外资各大品牌都正忙于争夺市场较大的中吨位的液压挖掘机市场,由于市场容量很有限,外资品牌不可能在中国设立工厂专门生产大型液压挖掘机。只能靠原装进口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但价格与邦立重机相比却高得多,而邦立重机利用当时长挖引进的大型液压挖机技术以及长期生产制造的基础条件,使得发展大型矿用液压挖掘机有了良好的基础。这样,越来越火爆的矿山建设就给了邦立重机很好的发展机会。
  记者专程来到四川泸州,采访邦立重机董事长蔡禺。他向记者表示,邦立重机主要生产大吨位液压挖掘机,最大吨位为185吨,目前正在研发更大吨位的挖掘机,今后将在挖掘领域要向吨位更大的方向拓展。邦立重机通过战略转型,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以差异化产品为突破口,值得借鉴。
  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以轮式挖掘机、抓料机、抓钢机、水陆两种挖掘机等为特色产品,尤其是轮式挖掘机,在市场上拥有较高的占有率。詹阳动力利用合资经营所形成的资金、技术、研发和管理等优势在挖掘机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詹阳动力总裁方崇平认为,国内挖掘机厂家应该从自身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经营的产品。如果把目光都集中在20~23吨级领域,是不可取的。建议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从比20吨级更大、更小吨位或是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入手。詹阳目前就是以特种产品、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为主导,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线,也正因为有了自己的特色所以詹阳近几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差距究竟在哪里?
  按照挖掘机分会的统计,国产挖掘机2005年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2%,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我们还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目前国产挖掘机有几个企业形成规模?市场上中大吨位的销量有多少?销售额有多少?利润有多少?仔细想想这些问题就足以让我们明白目前国产挖掘机还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离名牌产品还有多远了。戴晴华等人认为,国产挖掘机与外资品牌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品牌不够响、知名度不高、体系不健全、自主知识产权欠缺、独特的技术专利、外观设计还没有质的突破。94年外资品牌进入中国时,国产挖掘机便纷纷倒下,那是因为当时各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1)可靠性差距。由于当时的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在加工工艺、加工精度、焊接水平,标准化生产等都存在很大差距。对于生产制造要求严格的挖掘机产品来讲,就导致可靠性差的直接后果。
另外,对产品提高、改进的能力差别很大。比如说外资企业把液压系统的压力提高3 Mpa,挖掘力比原来提高10%,可能在使用效果不能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像国产挖掘机就很难做到。好的产品都是这样一步一步改进出来的。
  (2)液压元件的缺失。由于当时企业外汇的限制,各企业对关键的液压配套件不能进口,当时也没有全球化采购的概念,技术人员对这方面也不是很熟悉。液压件都是国内自己生产,有些液压件都是主机产家自己制造,而且用的液压系统都是低压系统,技术性能落后。就算是当时引进的技术,本身就比较落后,再加上不能完全消化,所以存在较大差距便在情理之中。
  (3)资金的匮乏和人才的流失。挖掘机制造业对资金的要求高,现在各企业都比较清楚,而在当时并没有深刻体会到这一点,当然当时国内企业要像外资企业那样拿出一大笔资金专门投资挖掘机还是有难度的。另外,由于当时外资品牌进入,他们的优厚条件以及国企面临的困境致使相当一部分中高级人才流失,这使本来就处于困境的国产挖掘机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近几年来在中国销量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斗山挖掘机(大宇重工业)1994年在烟台设立独资公司,总投资达到7300万美元。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也有8200万美元的投资,何况他们还有成熟的技术。目前国产挖掘机企业,特别是融资渠道不畅通的企业已经深刻意识到了资金瓶颈的影响。
  对于资金的需求,包括对工程机械液压元件研发的投入、研究和改善等都需要很大的资金支持并且研发周期较长。而国内大部分厂家急功近利、只热衷于整机的生产而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放在配套件上面。
  相信国产挖掘机企业认识到了差距,有了更加明确的提升途径和追赶目标,一定能经过努力逐步实现突破。
  一个或一类产品的繁荣
  是一个价值链的共赢
  虽然现在配套件可以采取全球化采购,但是在没有达到相当规模之前,成本、供货周期和售后服务等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可以说国产挖掘机的现状与配套件的现状密切相关。因为一个产品或一类产品的繁荣是一个价值链的共赢。山河智能副总经理姚广山认为,从事配套件生产、做基础的研究很难,做一个整机用半年或一年时间就可以,而开发一个机种的成套液压件需要1年或2年以上的时间,同时伴随着相当的风险。韩国在70年代初,在进入挖掘机制造业初期,韩国就把对液压元件等配套件的开发放到与整机开发同等的重要位置上,在模仿日本整机的同时也建立了多个工厂对液压元件进行开发,也采取了技术合作等多种合作形式。所以经过30多年的努力,韩国在全球挖掘机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如果没有自己的液压件支撑,韩国工程机械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在模仿、研发过程中,韩国政府对行业发展的指导、支持也很关键,他们在项目上进行整体规划,在开发过程中,国家会提供项目开发费用达35%的资金支持。
  工程机械配套件的质量水平,取决于它的工业基础、铸件的工艺水平、装配质量等。尤其是铸造水平更是关键。主阀是配套件中的核心,对铸造技术要求尤其严格,因为在高压状态下有一个砂眼就会出现故障。主阀的制造不纯粹是设计问题,更多的是质量控制的问题。国内配套件企业要有整体规划,按优势与专业分工,寻求重点突破,不要一哄而上,全系列开花,根据目前配套件企业的实力,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性地进行突破是比较现实的。
  对于配套件,戴晴华则认为应该加强与国际供应商的合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三一与国外配套件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三一已经与川崎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川崎为三一专门建立一条生产线,这说明配套件厂商也看好三一的发展前景。配套件厂家也存在着竞争,把规模做大了,主机与配套件厂商的关系实际上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对于目前,国内各配套件厂商联合开发液压件,想法是很好的,但困难会很大。 
  结束语
  面壁十年图破壁!期盼也深信中国的挖掘机企业经过十年历炼、十年思考、十年摸索与拼搏,终将找回自己的市场与地位。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06-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