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拓宽跨境租赁

 

摘自《国际金融报》 2016年11月28日

  史平武

  “在当前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当中,伴随着众多中国企业‘走出去’,跨境融资租赁开启了新的业务增长空间。”

  中国融资租赁行业经历了最近十年的爆发式增长,国内租赁市场竞争白热化。在“供给侧”改革去产能过程中,贴近实体经济,与重资产型工业企业休戚相关的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空间承压,亟需创新转型与拓展新空间。在当前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当中,伴随着众多中国企业“走出去”,跨境融资租赁开启了新的业务增长空间。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首先,来自融资租赁行业内部的竞争与日俱增。最新证据显示,行业竞争加剧已使得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增速正在放缓。2016年尽管融资租赁企业数量增速惊人,以平均每月300家的速度增加,到9月末较2015年底的4500家增长了超过40%,但业务量并没有同幅度增长,合同余额较2015年底增长仅约12%。

  其次,“供给侧改革”使制造业压力向融资租赁业传导。为解决“供需错位”的问题,我国实施“供给侧改革”,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促使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方面,从“降产能”的一侧来看,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几大行业,是国家要“压”和“降”的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的重点领域;而同时,这些行业也是重资产密集行业,是融资租赁深度介入行业,这就直接将压力传导到了融资租赁行业。

  另一方面,从国家鼓励发展的“互联网+”等代表服务转型的新兴主导产业来看,又恰恰是“轻资产”型为主导,并不是融资租赁所容易介入的领域。

  再次,“流动性充裕”与“资产荒”夹击融资租赁。全球范围应对经济不景气的量化宽松,加上我国在1990年以来25年间(除1993年以外)长期顺差,到2016年6月末积累了高达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国内广义货币M2增速在过去25年间,一直介于11.6%至37.3%之间(而同期GDP增速在3.8%至14.2%之间)。据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到2016年10月底国内M2总量达151.9万亿。国内流动性过度充裕,进入一个优质资产的“资产荒”时期。

  原本由银行信贷资金主导的债权市场空前活跃,资金来源和融资管道极大丰富和活跃,涵盖了包括信托、资产管理计划、公募与私募基金、融资租赁、企业债、融资性票据、资产证券化等广泛的参与机构和林林总总的融资方式。资本市场也通过“明股实债”、“可转债股权”等结构化债务性安排借道债权市场。来自融资租赁市场自身的因素和来自替代资金市场的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融资租赁竞争更趋激烈化。

  当然,充裕的流动性供给对融资租赁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总体来看,给融资租赁行业从负债端带来便宜资金的同时,更主要的是使得融资租赁的替代性融资产品供应旺盛,对优质融资项目的争夺更为激烈。这一点,从融资租赁的净利差不断收窄可见端倪。

  具备“走出去”优势

  现代融资租赁本来就是个舶来品。它发端于二战以后的西方重建,设备制造公司为了扩大销售和占领市场,对设备采购资金匮乏的客户采用了融物代替融资的安排,现代融资租赁由此产生。从融资租赁自身的特点来看,具备有一些适合跨境开展业务的优势与特点:

  通过物权控制跨境风险。融资租赁公司在向客户融物时,保有租赁物的产权,这一点,和银行贷款有本质性的区别,银行贷款即便设定了抵押权或质押权,通常都界定为第三方权利。在一旦出险的情况下,融资租赁公司可以直接取回租赁物,无须通过法院申请判决。而且“物权”的概念在全球范围内被广为接受和受到保护。

  融资租赁有利于优化跨境税务安排。融资租赁公司可以通过加速折旧来降低当期税务负担,同时,还可以结合全球不同区域和国家的税务政策,在各地注册SPV公司,来持有租赁物,接受分红,合理规避高税率和减低经营期现金流出。这一点,在飞机租赁市场、船舶租赁市场最为多见。

  融资租赁可以灵活实现设备的跨境转让。融资租赁公司可以通过转让持有租赁物的离岸公司股权,省去直接转让租赁物实物的麻烦和降低成本,使得租赁物在不同国家的投资人之间进行便利化转让交易。

  “一带一路”引领出海

  中国制造“走出去”为融资租赁出海做了客户准备。根据我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超过140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8.3%,超过同期吸收外资规模,实现资本净输出,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

  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相关的51个国家在2016年前三季度,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0亿美元,主要投向新加坡、印尼、印度、泰国、马来西亚、老挝、俄罗斯等国家或地区。对外承包工程方面,1至9月,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的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4100余份,新签合同额超过700亿美元,同比增长26.1%。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和“一带一路”投资的增多,这为融资租赁的出海奠定了客户基础。

  同时,跨境租赁实践也在助力“一带一路”。融资租赁手段在帮助“中国制造”进入“一带一路”国家市场过程中有促进销售的功能。从业务实践来看,利用融资资本的力量,可以有效地带动制造业产品出口,特别是资本密集型的高端装备、船舶、海工平台等。

  融资租赁手段可以有效实现产能转移。我国在水泥、玻璃、光伏及海工装备、纺织加工等行业已是无可争议的世界大国。在业务实践当中,有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通过融资租赁获得融资的模式,将国内的产能转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或支持在国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融资需求。具体方式一般是由境内公司直接申请租赁融资,将资金直接投资海外;或者采取由境外子公司申请融资租赁支持,同时由国内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提供增信的融资方式等。

  融资租赁还可以为跨境并购提供融资支持。国际上一些有良好现金流的建成项目,比如格鲁吉亚的燃气热电站、哈萨克斯坦的加油加气站等项目,在中资企业进行跨境并购当中,融资租赁方式可以通过发电机组和设备租赁的形式,完成融资结构设计和产权转移,从而实现国际并购的目的。

  此外,融资租赁对中国企业在外建成的,或是并购而来的重资产企业提供日常经营过程中的融资需求。

(作者系中建投租赁(上海)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16-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