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中国融资租赁业将走向何处

作者:沙泉

《现代租赁》网与微信公众平台同步发布 首发日期:2020年5月18日

  2020年开年,银保监会会就《融资租赁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融资租赁业立刻面临着一次监管上的震荡。正当人们等待监管政策的“最后一只靴子”掉下来的时候,突然一切嘎然而止。起因是全球遇到百年不遇的人传人瘟疫——新冠肺炎。这将给世界经济、中国经济、融资租赁业产生重大影响。

  这次事件来的非常突然,事态发展的非常快,像潘多拉盒子打开一样,其危害性远比历史上任何一次经济危机都严重。它打破了人们以往对事物的常规认知,改变人类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格局和生态,严重影响融资租赁业的生存环境。

  抗疫和严监管两记重拳打在行业身上,如何同时住这两个不可抗力需要深思。

  一、当前遇到的困境

  融资租赁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整顿来临时,突然一切被疫情的出现中断。不管你租赁业务做的好坏,不管你租金回收是否正常,疫情带来的不可抗力使得承租人受到重大损失,有些甚至是灭顶之灾。他们的受灾情况,不可避免地影响并传递到租赁业,造成全行业的租金回收异常,谁也不能独善其身。

  (一)屋漏偏逢连夜雨

  1、政策倒序出台章显监管层迫切心情

  正当疫情尚未结束,许多融资租赁公司尚未完全复工的时候,银保监会《融资租赁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尚未出台,北京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金管局”)就率先推出《北京市融资租赁公司监督管理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

  “金管局”出台《指引》目的官方的口径是让行业“回归本源,充分发挥其灵活、便捷的业务特点,丰富首都金融市场,服务于首都实体经济发展。同时《指引》又严格规范企业经营行为,避免交易资金脱实向虚,防止企业违规从事金融业务,从而达到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目标。”给行业带来的感受是大整顿、强监管的感觉。

  回顾历史,在融资租赁业第一次进入债务危机时,司法界率先由高法出台了类似“司法解释”的《关于审理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解业界燃眉之急,后来才由人大出台与融资租赁有关的《合同法》补齐法律短板。
这次监管政策似乎又采取同样的方式,政策倒序出台。

  2、京局政策打头阵

  北京“金管局”因离银保监会很近,受业务指导也比较方便。这次出台《指引》如此强的监管政策,一定得到上面真传。这是否是他们先“打个样”,其他各省市自治区跟着“抄作业”尚不得知。至少网传与京版不同的沪版《指引》文件,在上海“金管局”的官网上并没有看到。

  在融资租赁业还没看清能不能复工复产,如何复工复产的时候,企业手脚先被困住,能否松绑要看整顿后的结果。对业界的发展来说就是一个急刹车动作。

  好在是“试行”版本,因此没那么恐怖,相信在日后的监管实践中,还有可调整的余地。毕竟这种自上而下的监管政策并没有脱离“摸着石头过河”的探路模式。

  3、被重拳打蒙还问为什么

  业内许多人看不明白,我们业务做的好好的,为什么监管部门要对融资租赁业出台如此强的监管政策。甚至有人质疑这次出台新政,在行政许可上法律依据上并不充分。

  对于单一企业,就算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可能对社会的影响并不大。对于群体企业来说,各种错误集中起来恐怕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将是非常严重的。因此监管部门强行整顿,有些企业会有一种陪绑受罚的感觉。

  还有一些企业走错路可能自己都没认识到,被整有些不服。更有一些企业知道自己做的不对,连面都不露,整顿时人都联系不上。

  如果全面地了解这个行业,以及“类金融”的市场状况对国家金融体系的影响,对这次强监管政策出台就不足为怪了。

  (二)棒打租赁依据何在

  若置疑监管政策的依据,如同对新冠病毒的源头置疑一样,既没实际意义,也不可能有什么结果。病毒来了,杀人没商量,自身抵抗力强就抗住了。监管来了,管你没商量。除了积极应对外,别无他法。若自己走过的路正,面对强监管应该是“清者自清”不受影响。

  1、政策出台起因

  (1)招来外部强监管必有自身经营不健康的原因

  自从融资租赁2007年后第三次腾飞以来,租赁资产规模暴增;租赁公司数量暴增;利用融资租赁边缘产业特性,突破监管限制的业务暴增。导致融资租赁诉讼的案件暴增(其中不乏败诉);融资租赁业暴雷事件暴增;号称服务实体经济,许多资金却流入政府融资平台;号称万家企业,开工率不足2成;倒卖租赁牌照比开展租赁业务还热闹,唯独融资租赁服务实体经济的市场渗透率总在低位徘徊。

  这些年“类金融”族们做错事的负面影响,已经严重地危害了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不仅是融资租赁业,与我们一起受到整顿的还有保理和典当业。加上地方资产管理业共四大“类金融”产业,被监管部门同时强监管就是大概率事件。当我们感到委屈时看看我们的邻居,看看我们所处大环境就明白了。

  (2)强监管来自顶层设计

  融资租赁在发展过程中因是新生事物,相关法律法规基本上是空白,许多政策的出台都是靠业界有识之士积极鼓动,在自下而上地呼吁下促进政策出台。

  这次出台《指引》是自上而下有序、系统地进行,既不是“心血来潮”,不是“空穴来风”。上有顶层设计,下有实施细则。该政策文件使用“指引”一词是典型的金融监管风格。意思是:上面“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没让你做的就不能做” 。

  租赁业那种“猫向老鼠学习如何捉老鼠”的监管时代过去,历史的错误不会重演。本次制定政策,监管层召集的执笔者,不乏博士、硕士等金融、租赁、监管方面的专业人士。他们在撰稿时会征求业界意见。但更会分析里面的实质内容去伪存真。不符合上面顶层设计的意见,不管什么理由,通常不会被采纳。

  2、政策出台的脉络

  监管部门也是依据国家整顿“类金融”的政令而行。否则他们没理由与融资租赁业过不去。为了搞清监管思路,以便业界采取应对措施,沿着近几年国家给出的相关政策脉络,分析监管部门这次为什么要对融资租赁业实行强监管政策。

  (1)顶层设计发号令

  针对金融领域过度创新中出现的问题,2017年7月习近平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遵循金融发展规律,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针对“P2P”、“影子银行”、“表外融资”等“类金融”企业开展的业务,发出进行系统地整顿信号。

  (2)明晰监管主体和被监管对象

  同年出台一个与产业划分有同等效力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把包括融资租赁业在内的“类金融”企业划归金融业。尽管实现了把自己标榜为做金融业务的融资租赁业,多少年来的梦想。可划转后并没引起多少人注意,甚至许多人还不知道这件事。

  主要原因是融资租赁公司没有归在“金融机构”范围内,没有给融资租赁公司发放“金融许可证”,加上政策没有与金融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因此无感。将其纳入金融业是为了对“类金融”企业加强金融监管,而不是要将其变成一个单纯的金融机构来管。否则又涉及到行政许可审批权的问题。

  相比之下贷款公司、小贷公司等金融专业比较清晰的部门,被化归“金融机构”。这让一些做“类信贷”机构的人后悔不已。当时真不如冠冕堂皇地直接做贷款,没必要披这样或那样的外衣。

  金融租赁公司本身在金融机构范围内,融资租赁公司在金融机构圈外。因此出现融资租赁公司与金融租赁公司“同工不同管”的现象。不管这种现象是否合理,至少现阶段是这样。日后是否会殊途同归,还要看两者的监管政策经调整后是否相互靠拢,或经过整改后更像对方的监管政策。

  (3)机构改革转监管主体

  2018年5月商务部依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将制定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典当行业务的经营和监管规则,直接划给银保监会。银保监会又将主管权力下放给各地方“金管局”,并把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也纳入监管范围。

  融资租赁业作为“类金融”产业被纳入整顿范围,这样改制的目的是将“类金融”企业收归到金融监管的笼子里,以解决含金融业务的边缘产业难以金融监管的问题。

  (4)地方政府制定实施意见

  2018年7月中共中央出台《关于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若干措施》的政策。这个文是对“类金融”展开清理整顿的指导性文件,接下来各省市自治区开始出台自己的实施意见。一些设有融资租赁公司的地方政府把融资租赁划归在“深化改革”内。

  笔者分析“类金融”企业由地方“金管局”来管的意思是:你做的业务可以有金融成分,但你绝对不是金融机构,否则归银保监会直管。

  (5)各相关监管部门分别出台具体措施

  2019年风雨欲来风满楼。虽然业界大多数人没看见文件本身,但《融资租赁业务经营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讨论稿在网上疯传。整顿行业的事情确定下来,具体怎样整顿还在探讨中,但已闻到监管部门将对融资租赁行业实行强监管的味道。

  2019年底监管层颁布《中国银保监会现场检查办法(试行)》,已经把监管措施落实到对融资租赁公司进行现场检查当中,挨家挨户审查融资租赁公司有法律依据,并开始实施。

  (6)监管实施政策正式出台

  北京“金管局”出台《指引》走在《融资租赁公司监督管理办法》之前,实施方案前于政策原本,有理由让人怀疑:受《行政许可法》的制约,正式的《融资租赁监督管理办法》或许不再出台。而是由“指引”代替了“行政许可(审批)”,满足国务院要求的“事中、事后”监管,不会出现《负面清单》以外的行政审批事项。

  二、本次强监管的特点

  新规的要点是“一疏一堵,有效操作,规范监管”。“疏”是疏导业界脱虚入实,回归融资租赁主业。“堵”是堵行业违规操作,变违规非法相吸存。为有效监管,制定出可行的监管措施,以防范各种已知或潜在的金融风险。

  本次严监管和以往相比有“变化”与“未变化”之分。

  (一)政策改变的地方

  1、这次对“类金融”的监管采用的方式是“制、管分离”。既,由银保监会出台监管的大政方针,由各地方“金管局”制定具体的监管指引,并实施监管。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将“类金融”纳入金融监管体系,又可以不将其归类金融机构,隔在正规金融系统之外,以解决跨界监管“名不正言不顺” 的难题。

  2、尽管行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貌似融洽,但监管部门大有像防治冠状病毒那样整治租赁中不健康的顽疾。说明监管部门与实操企业,对当前融资租赁业经营状态的看法上大相径庭。

  3、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范围,加大发挥行业组织自律作用。防止责任不清,监管错位或不到位的问题出现。引入协会参与监管也是防止出现过度监管的问题。

  4、业务范围进行调整。《指引》定义:“本指引所称融资租赁业务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交易活动。”强调融资租赁公司主要经营的是“物”而不是“货币”。希望业界能回归本源健康发展。

  5、杜绝融资租赁公司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等任何直接融资方式,防止不良操作,影响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

  6、按月、季、年分别向分级监管主管部门上报经营数据和统计资料,防止盲管。出现重大事件,区主管部门要在2小时内向市级金融监管局上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将隐患掐死在萌芽中。

  7、强监管来了,不管融资租赁公司经营是否好坏,规模是否大小都要挨家挨户“过堂”甄别。现场筛查租赁资产的结构和交易规模,清除空壳公司,限期整改不规范运作的租赁公司,达标后以重新认定,以“贴标签”的方式代替过去的“放行”。

;   对于问题企业,分期分批发布“关于经营异常融资租赁公司相关情况公告”,限期上报整改情况,相当于对这些企业贴“坏孩子”标签警告,再不悔改将落下“屠刀”。

  融资租赁的准入审批不在“负面清单之内”,今后监管准入、退出机制可能是:指导融资租赁企业“生”(《指引》使用的是“审核”一词),有权对融资租赁企业违、规违法时“开斩”。

  8、通过监管实践,建立保障融资租赁健康发展的新监管机制,落实国务院对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放在“事中事后”监管。整改后对融资租赁企业的金融监管将进入常态化。

  9、用科学技术实现有效监管。监管部门利用大数据实时监控租赁公司账户的运转情况,发现大额资金流动或账户异动情况自动预警,及时处理,把控制风险锁定在防患于未然,掐死在萌芽冒出之初。

  上述这些措施让业界感觉这次监管:业务上“管”的比金融机构严,“放”的没金融机构宽。今后要跟管金融的主管沟通金融创新事宜,将是难上加难。

  (二)政策没变的地方

  1、金融租赁公司与融资租赁公司同业不同管

  国家在产业划分上,金融租赁与融资租赁本没有区别,但在具体的监管上还是有所区分。

  监管部门对金融业的管理,不同业态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监管政策,对融资租赁业的监管也是这样。

  金融租赁公司归属银保监会监管,以非银行金融机构身份,在金融业务许可的情况下开展融资租赁业务。融资租赁公司归属地方金管局作为“类金融”机构监管,企业不在“金融机构”名单内,拿不到《金融经营许可证》。

  融资租赁企业一直要求纳入金融业,希望与金融租赁公司享有同等政策待遇(同工同管)。可至今并没看到他们在金融许可和税收政策上,与金融租赁公司享有同等的金管政策待遇。

  2、做直租还是回租未设监管指标

  至于融资租赁公司整改后是否做物的租赁业务,还是“类信贷”业务,从监管文件上看并不是很清晰(未设立直租、回租比例的监管指标),基本上还是沿着监管信贷机构的思路对融资租赁实行监管指引。尽管从营业范围内做了限定,但对行业是否回归租赁主业是企业自己的事情。这或许有他们的考量。

  若监管部门强令租赁公司行清除“以钱生钱”的租赁资产,业务都转型在“新增物件”的租赁上,大多数融资租赁公司因自身条件不够(做回租的人才多,做直租的人才少)恐怕难以达到这样的监管指标。

  监管层对金融租赁公司在回归主业这方面并没见特别的要求(至少从监管政策和业务指导上没看出来),给出的营业范围似乎比融资租赁公司更宽泛一些,享受的税收政策待遇更多一些。

  3、保留一些金融业务

  《指引》中允许融资租赁企业开展“接受租赁保证金”、“转让与受让融资租赁资产”、“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这些都是具有金融性质的投融资业务。并不是“类金融”企业就不能做金融业务。

  三、融资租赁未来路在何方

  世上本无路,路是人走出来的。融资租赁业的出路在何方,还要自己闯。

  (一)对租赁未来的悲观与乐观

  面对疫情和强监管,业界有两派人,一种是乐观派,另一种是悲观派。

  1、悲观者观点

  悲观者认为,年前监管部门打算对融资租赁业实行强监管,对业界来说就是一个要命举措。

  如今强监管落地无商量,加上从全球看,疫情好转暂时望不到头。出资人断供资金,承租人断还租金,类信贷的租赁市场萎缩。要开展业务,没钱、没人、没资源,干是找死,不干是等死。恐怕只有退出或被退出这个领域的可能。

  2、乐观者观点

  融资租赁业算上这次经历了三起三落。每次都顽强地生存且发展起来。在悲观人眼里是看不见前途,在乐观人眼中依然是充满希望。

  乐观者认为融资租赁“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遇到困难是暂时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坚持租赁本源,注重本专业的研究,认真管控经营风险,规范租赁运作,培养与开发适合融资租赁的产业。市场会有的,监管部门和资本市场也会认可。

  3、观点不同有其因

  乐观和悲观实际上与企业之前的经营状态有关,与企业的基因(控股股东)相关。经营特点符合融资租赁客观规律,又有实力的股东支持,自然不惧艰难,对未来充满乐观情绪。

  (二)脱离主业前因后果

  现在我们喊融资租赁回归本源,似乎脱离主业有点远。可当时融资租赁业的“出轨”似乎也有正当理由。

  之所以融资租赁脱离主业还这么火爆,不是监管没经验就是有意放之。毕竟自融资租赁第三次腾飞起,租赁业的经营主导权在监管层(允许银行独资入股、参股金融租赁公司),业界基本上没什么话语权。没有监管部门的默许,他们也不敢胡来。

  1、存在就是合理

  尽管许多方面对融资租赁当前的业态颇有微词,但“存在就是合理”不能说全无道理。至少有“阶段性”道理。至于是否合法、合情就另当别论了。

  这里不是在给行业脱离主业找借口,而是在新的长征路上,借鉴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扬长避短,以便更好地重走长征路。

  (1)融资租赁引入中国初创阶段,解决了国家急需的外汇资金、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按照当时国家政体还在“金融管制(不是监管)”的计划经济时期。租赁公司没有“金融牌照”却从事带有“信贷”性质的融资租赁业务,显然不合当时的法律。但经过业界努力,最终还是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并在不断改革中补齐法律法规上的短板。

  (2)融资租赁业第三腾飞起步于2007年,监管部门首次允许银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重起步阶段,这些租赁公司大多以“回租”的方式做着“类信贷”业务。这显然有悖于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时国家对融资租赁的政策,时任国家总理兼人行行长朱镕基要求银行撤出融资租赁业。

  可曾记得,2008年全球遭遇金融海啸突袭,当时对中国的金融系统冲击极大。那时中国还处于“信贷规模管制”阶段。租赁的“类信贷”功能突破了信贷规模的限制,解决了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央企)资金难的问题,及时发挥了救市的作用。融资租赁业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金融海啸时国外一些别有用心人鼓噪“中国即将崩溃,外资疯狂外逃”。关键时刻大量中外企业携巨额资金组建新的中外合资融资租赁公司,扩大了外资进入中国的规模,带动了其他领域外资企业对中国的投资,粉碎了“中国崩溃论”带来的负面影响。

  (3)融资租赁进入中国近30年时,认知融资租赁的人依然很少。甚至最起码的“租赁”常有人念成“租凭”、“租贷”或“租货”。更不用说了解融资租赁的内涵。

  融资租赁第三次起步后,租赁资产规模呈几何爆炸似增长。尽管绝大部分是“类信贷”资产,但人们对学习、认识融资租赁的热情在历史上是空前的,社会上对融资租赁的认知(尽管有些是负面的)是前所未有。

  2、响应号召,过热走偏

  就算融资租赁业的路后期有些走偏,起因也是响应国家“普惠金融”、“万众创新”的号召,以为可以突破思想束缚,政策屏障。“法无禁止皆可为”刺激了人们的创新欲望,大干快上热情来了谁也压不住。

  但人们不知,“法无禁止皆可为”是对一般企业而言,对于挂“金融业务”招牌的企业可不是这样。金融并没全面开放,企业开展“类金融业务”就要受“法无授权不可为”制约。

  当时非“金融业”的租赁公司并不知道这个行规,也不应受这个规矩限制。现在虽划归“金融业”但不能拿现在的政策衡量当时的业务。

  另外不是所有的创新都能成功。大方向对,但走错了路,也不应一棍子打死。“摸着石头过河”发现水深处,摸回来就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不应再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老路。

  (三)融资租赁的行业自信

  不管环境多艰苦,要重新崛起,融资租赁的行业自信不能少。

  1、融资租赁的活跃度未减

  在疫情爆发和融资租赁业即将强监管之际,租赁公司的审批步伐虽然放慢,但没停止。说明国家在整体上对这个行业是有信心,业界没道理对自己没有信心。要不是受疫情影响,依然有租赁公司等在资本市场上市,有租赁公司在发债筹资,还有不少租赁公司保持着业务的活力。

  行业体量大了,企业总有经营好坏之分,忙闲之分;有干与不干之分和能干与不能干之分。租赁规模虽然整体在下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只要走正路,还是有未来可期。

  2、产业重组是金融业的必经之路

  与融资租赁产业同时诞生的信托业已经历了5次大整顿。融资租赁全行业历经40年才有2次大整顿,还不是全行业的。第一次主要针对金融租赁公司进入崩溃的边缘进行整顿。这次主要针对融资租赁公司的经营混乱进行整顿。没有看见哪次整顿灭掉一个行业,因此悲观地看待未来是杞人忧天。

  本着金融稳健原则,就算有人要你死,因为有“金融”背景,也不会让你死那么快。融资租赁公司毕竟只是个资金的掮客,太快死亡背后的金主会受不了。有些事情时间会抹去一切。2000年整顿的四川金融租赁公司至今已20年,也没见破产或重组的消息就是离例证。

  3、融资租赁业不会被“封城”

  融资租赁业是否会像对待新冠病毒那样被“封城”(断资金来源、暂停一切新增业务)其实不重要了。经济突然的停滞,业界的野蛮操作环境和动因已经不复存在,自然压住了业界疯狂、无序的作业。融资租赁的原始资金提供方,给融资租赁企业贷款会更加谨慎。外部经济环境和租赁公司内部资金链问题,都不允许租赁公司在业务操作上放任。融资租赁业不需要“封城”,而是要修正自己,走出过去,适应新情,开拓未来。

  4、融资租赁在新的格局重建中还能再立新

  如今赶上新冠肺炎全球爆发,中美经济合作有可能渐行渐远,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重大改变。此时正是融资租赁业应该是再立新功的时候,而不是到了被监管部门一棍子打死的时候。

  《指引》没有禁止租赁公司开办回租业务,没有限定不是直租业务就不能做。倒是业界自己应该自省:“借你钱还他人债”的租赁做不做;融不到资金的租赁项目能不做;自己不熟悉,且没有任何可控资源领域的租赁想不想做。

  租赁公司有金融手段,虽然因格局巨变,面对未来暂时尚未找到奋斗方向。但不排除有什么创新行为,再次起到救市作用。不排除回归本源后,再次促进制中国造业的发展。

  5、停息、免息应同步进行

  融资租赁企业在资金流转环节中只是个掮客。承租人拖欠租金是因疫情的不可抗力,租赁公司还其他金主的资金也有不可抗力的问题。停息、免息资金链上下游应该对应同步停免。不能租赁公司只给承租企业免,给租赁公司提供资金的金主却不给免。那样的话租赁公司承受不起。

  行业协会在此时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协助各方与政府协调政策,与行业共克时艰。

  四、疫情后租赁业如何复苏

  2000年以后,全球服务贸易超过传统贸易,虚拟经济超过实体经济。发达国家服务业占60~70%,我国服务业占比超过50%,北上广深占比更高一些。 在疫情的影响下,首先容易恢复的是实体经济。服务业的复工复产有滞后效应,显然比传统制造业要难的多。

  融资租赁业不忘初心,回归本源是疫前留下的转型问题,疫后显得更加突出。

  1、世界格局回不到从前

  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与改变从各国的复工复产开始。疫情袭来时,各国突然发现中低端制造业太重要了。看似简单,但在关键时刻它关乎着被外界“卡脖子”,关乎着国民的生命和国家的安全。

  美国是科技大国,也是制造业大国。这次疫情充分体现出在军事、科技上的高端制造优势不能应对国计民生的应急需要。前苏联解体的起因就是国家只重视军事、科技,不关注国计民生的经济而解体。这两个历史经验教训警示着全球。

  疫情好转后,随着格局的改变,复工复产是全球新的竞争形态。但更重要的是重建制造业,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制造业。谁在抗疫上先成功,谁就能率先进入经济复苏领域。

  我们也看到,尽管美国是全世界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但特朗普拼命也要催美国企业尽快复工复产,以此来争夺重整后的世界经济话语权,世界的经济格局也会因此而改变。

  2、复工复产要与世界同步

  中国的经济很大一部分靠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国际接轨。以进出口贸易为主的经济结构,必然要受到世界大环境的影响,不可能像“闭关自守”年代那样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自给自足。

  中国经济的恢复将与世界经济的恢复同步,因此不可能像非典过后那样,疫情结束经济会很快恢复(毕竟那次疫情被锁定在国内)。局部经济复工复产会先走一步,全面恢复则尚需时日。

  3、融资租赁业回不到从前

  疫情过后,融资租赁业再也回不到从前,许多难以打破的旧体制,旧习惯一定会借着这次毁坏被顺势清除。新的格局随着经济恢复逐步建立。不破不立,人们会重新审视历史经验,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新世界。

  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实际上促进了这个改变的进程。它间接阻断了业界一些人拒绝回归的借口,也给融资租赁公司转型、回归带来新的机会,如同我们常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总之在疫情未了的状态下,监管部门不会停手。各地方对融资租赁认识有所差别,当地政府对租赁的认识也各有不同,但出台政策都不会离银保监会制定的大原则太远.行业只能涅槃重生,不会回到从前。

  4、融资租赁业复工复产从服务制造业开始

  不管是疫后中国经济的恢复,还是融资租赁业的转型,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的关键点——制造业。

  不论融资租赁在美国诞生,还是一开始进入中国,服务对象就是制造业。有些国家融资租赁和设备租赁基本上是划等号,说明二者之间的紧密不可分性。

  现今中国传统制造业早已过剩,在其发展过程中,融资租赁错过了渗入的机会,贡献率很低,说明融资租赁在中国落地还很不扎实。

  疫前,虽然经济繁荣,但功劳主要归功于服务业。传统产业在中国已经退居二线占经济的整体比重不到50%。服务业里,虚拟经济(金融、房地产)又占有更大比例。

  服务业的发展中许多领域要靠传统产业的财富积累,产能过剩而激发的。没有充裕的物质、资金和消费,就不会有服务的需求。当经济一切都停止再重启时,率先启动的必然是传统产业。服务业不会像制造业那样一句“复工复产”的号召就能立刻恢复原貌。

  融资租赁业若要重启,还是回归服务制造业最容易起步。

  5、复工复产与重起同步

  融资租赁业“复工复产”一方面要整理过去的资产,规范经营管理。保持已经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因经济格局的改变,还要拓展适应格局改变后的新业务。否则复工却难以复产,租赁业的重启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整顿方面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整改就可以了。开拓新业务因涉及经营转型和经经济环境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转型还需要一个过程。总之,二者同时并举都不容易。

  6、从服务国家的刚需上找出路

  疫情出现后人们发现急需的物资极度的匮乏,使大家都认识到制造业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世界格局的改变促使各国都在赶着回归制造业,填补中低端制造业的空白。

  中国已是制造大国,融资租赁业要想从成熟制造业上找突破口实属不易。还需对不同领域的制造业进行所甄别,选择适合的切入点。重点在国家的“刚需”上寻找出路;服务于任何环境下都不能停止发展的刚需企业。

  (1)服务国计民生领域

  经济全球化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活着是最重要的需求。“民以食为天”,疫情影响下经济停滞后,最迫切需要恢复的首先是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农业生产等季节性生产;其他生活必须品的生产制造、贸易运输服务;医疗救助物资的制造,维持健康生命的制药医护领域。有些甚至 可以说是全球的刚需。

  复工复产节奏首先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产业。其次是基础产业、以及相关附属产业。随环境改善,条件成熟的地方就复工复产。租赁服务要在这个节奏里寻找商机。

  (2)服务新基建领域

  世界第一次经济大萧条时期,各业都不景气,美国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寻找突破口,找出摆脱困境的捷径。中国经济腾飞也没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目前传统基本建设基本建成,本轮经济复苏依然会在这个领域发力,但在概念上已经有所提升。

  过去基建主要是在固定资产方面。融资租赁服务适应其中的动产租赁服务。新基建主要建立在高科技、新经济领域的有形动产上。如:与5G基础设施建设及有关的通讯设备、配套的应用设备等。

  融资租赁可服务对象还有:“非接触”交易设备的制造企业;计算机芯片制造业;自动化智能机器人企业;制造上天入地、入海设备的科技企业等。因范围太宽,不一一列举。

  (3)服务军民融合领域

  富国强军是一个国家永恒的主题,融资租赁业还可以服务军民融合领域的企业。这次疫情突发,军民融合的应急产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基础设施依然欠缺,尤其是常态领域。

  对于国家支持力度特大军工领域,他们并不缺乏资金,还涉及保密问题,租赁业务会遇到许多门槛,很难渗透进入。但在亦军亦民的领域提供服务融资租赁,业界还是有机会在这片蓝海中开出一片新地。尤其是西方打压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更需要融资租赁去帮助他们解决投融资问题。

  (4)服务一带一路领域

  这个领域虽然市场很大,但多是不动产建设,融资租赁渗入的市场有限,可绝对值不小,值得在这方面努力。

  该领域还涉及到全球经济复苏问题,目前进展缓慢,因此服务对象还是以国内一带一路出发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走出国门还不成熟。

  7、充分发挥自己在业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

  因为竞争环境改变了,租赁公司再也不能一味地模仿别人,走只求“短平快”,不管自己及他人风险的老路。“拳头只有收回来才能出击”团队只有沉下来,才能再次出发。要凭借自己掌握的独一无二有效资源,在与世无争的领域里,不断研发、创新租赁产品,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若不能创新,只能在狭窄的领域里恶性竞争,大家都在红海里血拼,最终只能碰的头破血流。

  五、融资租赁再次腾飞需要具备的必备条件

  融资租赁业要再次腾飞,首先要在经营理念上直统一思想。观念不一样,单打独斗形不成合力,无法应对当前复杂环境,不利于抱团取暖、共克时艰。

  当前最急需的是统一对融资租赁 “本源”的认识。这种认识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创新无边。一定要根据抗疫进度的进展,寻找国内外经济复苏中的痛点、难点,结合融资租赁独一无二的优势,在帮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拓自己的新路。

  (一)租赁的本源在哪

  中国融资租赁经历三起三落,每次的起步都有不同的动因,造成业界对融资租赁“本源” 理解的多元性。

  1、初始起步的本源

  中国的融资租赁来自日本,后追源到美国。引进之初就是因为其具有:刺激投资、带动消费、增加税收与就业的特点。以解决改革开放初期资金、设备、技术、管理上的严重匮乏的问题。本是“金融/财务租赁”被翻译成“融资租赁”,实质是设备贷款的延申。

  从出租人的角度,核心内容还是“融资”和“贸易”。从承租人的角度看就是设备贷款和生产,只不过多个租赁物的“所有权质押”问题。由此还带来负债经营,定期还租,拿别人的设备赚自己的钱。筹划应缴税款也是后来在实践中才体会到。至于增加就业和税收因主要是国家收益,业界虽作出贡献,在这方面普遍还是无感。

  那时融资租赁业像蜡烛那样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做出贡献,可毕竟是烛光渺小,结果是:燃烧自己几乎到崩溃的边缘。

  2、第二次起步时的本源

  改革开放闯关期,因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改变了承租人的股权结构。“关停并转”导致许多承租人消失。这些对融资租赁伤害极大,致使一些租赁公司不务正业转型乱投资、高息揽存。

  经过整顿回归主业,融资租赁也依然没改变服务制造业的本源,开展的基本上都是制造业的“直租”业务。

  这轮起落融资租赁业对国家最大的贡献是:借助资本的手段,彻底打破“金融机构不能破产”,“资产重组需要国家出钱”的魔咒,“凤凰涅槃”般的重生,促进了国家金融体制向市场化转换的改革。

  3、第三次起步时的本源

  资本踹开融资租赁封闭的大门,重组了金融租赁企业,挽救了融资租赁业。接下来“资本”又反噬融资租赁。借用融资租赁的回租功能抽逃资本金,给股东圈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们又一次伤害了融资租赁业。

  经过再次重组,监管部门允许银行独资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带动融资租赁的再次腾飞。这次的本源的内涵因“金融正规军”的介入而发生改变。融资租赁从以设备租赁为主,转变为以“钱生钱”的租赁为主。虽然还在喊着服务实体企业的口号,但离租赁“服务制造业的本源”渐行渐远。

  虽然这个阶段产生了许多副作用,但协助国家抵抗金融海啸作出应有贡献不能被忽略。因此有人喊出:融资租赁回归“本源”就是回归“金融”。这不能说没有道理,至少经济体制改革已将融资租赁业归到金融业。

  4、本源还是从源头说起为好

  三次起步“本源”各有不同,但也有相同之处,既“以国家利益为重,牺牲自己解国难当务之急”毋庸置疑。但这能不能算是融资租赁的“本源”见仁见智。

  融资租赁的本源须与世界接轨。其重要指标是租赁的“市场渗透率”,即:通过融资租赁采购的设备或厂房与国家总体设备或厂房采购的比值。直白地解释:通过融资租赁服务在“制造业中采购新增物件的占比”。

  目前租赁的现状只能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融资租赁,拿信贷资产与新增固定资产相比,实在是没有可比性。

  5、疫情下的本源回归再思考

  疫后全世界发达国家都迫不及待地重归制造业,融资租赁在国外的发展会有更大的进展。中国虽然已经基本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基础工业环节依然脆弱,高新技术下的基础建造更需要融资租赁的服务。

  融资租赁本源应是回归服务制造业才有前途。这个初心不管是从行业角度还是从监管角度都不该改变,否则许多关于融资租赁的法律文件,财政税收政策都要随之改变。

  不管怎样定义融资租赁本源,还是不能脱离融资租赁的本质。既要符合行业特征,也符合监管要求,更符合市场需求。形成企业、政府、社会都认可的新观点,新思路。

  融资租赁业回归“本源”必须是螺旋式上升,不能老调重弹,固步自封,必须要适应疫后新的经济格局和重建的经济体系。本源定位不准将严重影响融资租赁业的再次腾飞,也难过强监管的整顿关。

  (二)资源与人才是复工复产的基本条件

  融资租赁是知识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租赁公司需要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这里包括人才和企业具备、他人无法竞争的资源。还要有懂租赁内涵,熟悉租赁风险及管控经验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租赁公司一定要具备这些基本条件,才有能力采取下一步行动。

  1、有效资源

  租赁公司的资源是先天,由大股东自身资源所决定的。首先大股东必须有资金实力,或有制造业的专业背景。否则租赁服务制造业,而又不了解这个制造业的内涵,风险点和利润点都找不道“摸石过河”的经营成本很高,熟悉过程很长。

  大股东是否愿意拿出资源辅佐租赁公司的发展很关键。要么有钱,要么有物,要么有专业知识。没有任何核心资源的企业,仅靠拉资金放贷,在新的经济格局中难有租赁公司的未来。

  在网络极其发达的环境下,租赁已经进入脱媒时代,在靠跑合拉线挣点咨询钱市场空间不大。企业融资已经具备多渠道、多样化,如何让他们青睐融资租赁,需要专业的租赁人才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才能实现。

  2、专业人才

  租赁公司仅有核心资源还是不够,还需要有人能将好的资源结合市场落地才行。

  人才来源有三处。一是靠招聘,二是自己培养,三是借助外脑。

  由于行业整体长期脱离主业,真正懂融资租赁内涵,又清楚如何对租赁风险管控的人才在业界凤毛麟角。若租赁公司没有科学发展观,又没有开展租赁业务的核心资源和足够吸引人才(工资、福利、持续培训和养老)的有效用人机制,从社会上招聘能开展业务的租赁人才比较难。你有心他不一定有意。

  自己培养人才同样会遇到租赁三观的问题。如果观念不对,培养出来的人要么无法竞争上岗,要么上岗后业务做不到点子上。

  在人才稀缺的情况下借助外脑很重要。首先遇到的依然还是观念问题。现在租赁人才的猎头机构很多,但良莠不齐。如果租赁公司本身对租赁的认识三观不正,聘请外部智力资源就很难认定:谁是真正的“融资租赁专业人才”,谁能帮助企业开拓回归本源的融资租赁业务 ?

  (三)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不管外部是否要求融资租赁公司整改,还是租赁公司为了自己的经营安全,适应疫后的外部环境,都要率先在内部进行自查、自纠的整改。然后才能应对外部的苛刻检查和激烈的竞争。

  融资租赁业发展道路已经走偏必定是个事实,作为企业要放下包袱轻装前进首先对租赁资产进行合规化清理。对于不规范的租赁资产,要么完善监控机制补齐短板,要么尽早退出市场。

  租赁公司是靠从外部融资开展业务的,长期挂着烂资产会影响租赁公司的信誉。只有自信、自强、自发展,才能赢得外部信任,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

  自整就是自强。如果资金链不能保障安稳运行,风险隐患和“地雷”都不能清除,那么租赁公司就没有后话了。

  六、融资租赁业再次腾飞需要度过的难关

  租赁行业要再次腾飞,不会一蹴而就。还想“急功近利短平快”,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已经没这个机会了。要想成功,还要翻过几道山,越过几道坎。

  1、 严管适应关

  融资租赁业由中外合资资融资租赁公司(简称:外资租赁公司)和内资融资租赁公司组成。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由国务院主管外贸的职能部门审批,因缺乏金融监管意识和能力,重点主要放在了外贸和外资的准入审批。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外贸、外资审批权相继取消,融资租赁公司的准入虽然保留了过去的审批制,但在业务监管上几乎是空白。后期虽然加强了监管意识,出台了一些监管政策。但监管效率和力度依然不能应对金融方面的风险。就算有几条监管措施,也是难以奏效。因此租赁公司长期处在非常宽松的经营环境中运行。

  监管转制后,融资租赁业监管环境由放任转为严管,反差极大。企业在此环境下开展业务,既不能太保守,又不敢太放任,需要经过一段磨合期相互适应。

  2、封城隔离关

  新冠肺炎属于冠状病毒,理论上没有疫苗和特效药。最好的办法就是隔离。但隔离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恐惧和整个经济的停滞。一切都暂停,让位于隔离。

  疫情来了可不管种族、不管意识形态。人类要活下来,全靠自己的自律。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理由让你辩白,疫情进入“战时状态”就说明了事态的严重性。“封城”就是就是消灭病毒最原始、最有效的措施。为此国家不惜一切代价,中断民生以外的经济活动来抗争病毒。

  现今国内疫情基本被控制下来,但抗疫远没结束。局部地区不断出现拉锯现象。为防前功尽弃,巩固抗疫成果,复工复产节奏有可能放慢。这种情形下,租赁公司需适应等待中复苏。就算“复工”也只能整理内部,催缴租金。要想“复产”还受外部环境制约。

  3、内外交困关

  融资租赁行业的复工复产没想象的那么快。这是外患和内困造成。内困是指租赁公司的整顿需要时间,整顿没结束前租赁公司经营方向没明确,外界对租赁业的健康发展抱迟疑态度,新的租赁业务很难开展。

  外部环境可能对租赁公司的影响更大,有些是自己所不能左右的。一是随着外部格局的改变,对融资租赁的市场需求有什么改变难以预测。二是世界格局的改变对中国的经济格局有什么改变还是不得而知。目前这些不定式,正在演变和进化中。疫情没有缓解之前还看不见格局重建的初形。

  租赁公司难的就是如何高山远瞩地预测未来,现在就准备出发路。

  4、摆脱滞后效应关

  有些事说停就停,不一定能说起就起。在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必须全球一盘棋。如今中国的抗疫战争即将结束,但全球的抗疫还在紧张地进行中。国外疫情不好转,经济暂停现象不可能全面恢复。尤其是服务贸易比重大的国家,已经等不及疫情的好转开始复工复产。但消费者信心受到打击,消费需求不足,复产也不容乐观。

  乐观地看中国经济全面恢复至少也得一年以上。悲观地看还需二、三年甚至更多。加上疫中、疫后世界格局重建,一些外资制造业要么回归本国,要么出走他国,制造业格局也会从新分布。这种情况加大了中国制造业复工复产的难度,导致企业对新的投资欲望不高,从而增加了租赁公司转型开拓市场的难度和拖延复工复产的进度。

  5、资金链断裂关

  强监管政策提高了社会对融资租赁业的警觉,外部资金供应方的的资金开始收紧,租赁公司融资难逐渐显露。在租赁公司整顿结束前,出资人会把钱口袋捂的更紧。

  经济不好,资金紧张,加大租赁公司收回租金的难度。资金回笼受阻,业务开拓受困,这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给租赁公司的经营造成难上加难。

  另一方面,经济停滞给企业带来许多不可抗力的损失。制造业复工复产可以等待时机,但金融业的资金是有时间价值,随时间而增加的债务可不会等待。由此会给不断增大负债企业的偿债压力。如果租赁公司为了强开业务,给严重拖欠资金的企业提供再“贷款”那就是找死。

  如何分辨适合融资租赁的企业,开发出资金安全的租赁市场,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回归“类信贷”市场比回归“服务制造业”更难。

  6、不离不弃信心关

  一直喊要回归本源的融资租赁业,本源尚未找到,却在这次疫情中被撞击的一地鸡毛。行业在无奈中夹杂许多迷茫:道路很曲折,可前途在哪?

  或许你可以认为租赁行业不行了,要跳槽到别的产业。当全社会经济处于停滞,或缓慢恢复,或在寻找出路时,你又能跳到哪去?

  笔者不相信看不到未来利益的人会对自己所在产业“不离不弃”。现实是在你要跳到一个不熟悉,看不到前景了领域,还不如留下了在熟悉的环境中寻找生路。不离弃有时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责任和求生欲望。“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在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7、中国融资渠道多元化,给融资租赁复苏带来压力

  融资租赁在国外之所以发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政府给融资租赁的政策让其在经济领域里有独一无二的竞争力。

  中国融资租赁在制造业中的市场渗透率长期不高,这不全是融资租赁业的问题。自从资本对实体经济开放后,许多企业的融资都是通过资产市场来完成。用那种方式融资,不仅不需要还款,设备的所有权在自己手中掌握,股权在资本市场上还可以再融资。

  这显示了融资租赁虽然市场渗透率不高,但制造业并没有因此缺乏资金。反而因资本市场提供充裕的资金,促进了企业发展,甚至到了生产过剩,竞争过度的程度。这对于融资租赁的市场也造成一定冲击。未来资本市场越完善,企业对融资性质的租赁需求会越来越小。

  这次疫情对中国的资本市场也有冲击,制造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是否会转到租赁融资方面来,还需业界在这次格局重塑的时候努力开拓市场。

  七、融资租赁业重启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

  重塑融资租赁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至少需要掌握以下四大基本功。

  1、怎么看

  融资租赁业要再次崛起,不能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

  (1)对疫情的看法

  随着夏季来临,疫情并没有因气温升高而消失。新冠病毒依然在世界各个角落流行,没有明显的减缓迹象。为此世卫组织建议:各国需携手应对与病毒共存的“新常态”。

  中国抗疫采取绝对封闭的灭菌方式。外国抗疫多采取群体免疫与病毒共存方式。虽然他们现在也开始向封闭方式转变,但在经济下行和要求自由的呼声下“复工复产”与新冠病毒共存,已是他们的常态。中国以“不与病毒共存”的方式同国外“与病毒共存”国在“复工复产”上竞争。世界经济格局或许因此改变。

  目前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复工复产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至少领先国外一个月。有些领域已经满血复活,为全世界各国提供急需的物资。

  中国融资租赁业目前还需以此节奏,先从服务产品内销的制造企业为落脚点,逐步向服务外贸制造企业扩大。

  (2)对强监管的看法

  对融资租赁的强监管,不能总从不好的方向看。“有狼存在的地方,羊群活的更健康”应把监管部门视为医生治病救人。积极配合大夫治疗,才能早日恢复健康。事实上行业组织与监管部门关系融洽,一直在良性的沟通中,不用担心监管过度的问题。

  (3)对未来市场的看法

  中国的制造业以从制造弱国向制造大国转变。后来发现,只是在中低端制造业发展不能成为制造强国,还需向高端制造业发展。本次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使我们又重新思考——既要成为制造大国,又要成为制造强国,一个都不能少。

  融资租赁服务制造业是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最容易渗入的市场。应积极参与高端制造业的建设。对中低端制造业也不是全盘接受。对于要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资源消耗、低效率产业,人员密集型产业,产能饱和过剩产业,不是产业链上必要的产业,都是融资租赁业重启时要规避的领域。

   对于涉及改变租赁物的租赁创新,如:不动产租赁、生物资产租赁、无形资产租赁,还是以慎重为好。因为新版《租赁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不包括它们,恐会出现税收不公、司法不支持的问题。

  2、怎么想

  这是一个方法论的议题。处理事务方法对了事半功倍,方法不对恐怕事倍功半甚至做无用功。面对融资租赁业的重建,用何种思维方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融资租赁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融资租赁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共赢是租赁公司必备的基本功。融资租赁行业也是需要不断创新的产业。创新不是狂想、乱想,更不是悲观煽情。对于融资租赁本源,我们需要执着地守护。但在运作这个产业时,需要有更加科学、健康、灵活的思维方式。

  融资租赁是门科学,产业发展离不开科学发展观,需要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技巧。这种思维方式包括:市场经济思维、计划经济思维、形象思维、系统思维、逻辑思维、否定之否定(反证)思维等多维度、综合的思维方式。它们不是独立存在或相互矛盾,需要在处理具体事务时,结合现实问题选择性混用。以此处理复杂的矛盾问题。

  租赁企业开拓市场,建立风险控制体系,资产管理的过程都离不开正确思维。

  技术技巧就是实践经验,只有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到。

  3、怎么做

  (1)回归路上练好直租基本功

  融资租赁企业在贸易的基础上开展直租业务本不是什么难事,为何现在回归那么难?主要原因是“重金融轻贸易”的意识作祟。许多风险问题都出在贸易环节。如“回租”交易缺少租赁物的法律“交付”环节。

  融资租赁公司若真要服务制造业,直租业务就是基本功。如何用别人的钱赚自己的钱,如何在整合社会资源中把租赁结构设计的利润最大,风险最小;如何规避贸易环节中的风险;如何甄别真假科技项目,规避技术更新过快的风险;如何创造的租赁资产能在资本市场得到青睐,这些都是经过在直租业务上磨练,才能体验出来。

  (2)沟通艺术

  融资租赁的运作是一门语言艺术。要想成功开辟市场,除了有正确的观念外,还需要“布道”似的把融资租赁对潜在承租人的好处让他们知了。因此租赁人才需要具备影响力、感召力、说服力的沟通能力。

  (3)团队协作

  融资租赁是涉及多学科的边缘产业,世上“人无完人”,要想找到全才几乎不可能。因此要靠一个全才的精英团队团结协作,加上合理的用人机制,才能发挥融资租赁的长处,开拓租赁市场。

  (4)结构设计

  融资租赁的秘诀就是整合社会资源:别人的痛点,能用我们的优势化解就是我们的利润增长点;别人控制风险能力,能整合到我们的资源上就是我们的增信点。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利用各种资源,通过结构设计扬长避短,提高资产的增信和融资能力。我们的租赁产品不是双赢结构,而是多赢结构,凡是参与者都要赢。只不过赢多者要相应承担更多风险。

  综合上述情况看,只会做“类信贷”的租赁人才干不了这个行当的。

  4、怎么管

  融资租赁从事的是风险业务,靠的是从控制风险中赚钱。对租赁资产的管控,是每个融资租赁公司必备的基本功。这不仅是我们的饭碗,还要取信与资产资产的出资人(结构融资),取信于同行(资产转让),取信于行业监管。

  对融资租赁业务的资产管理,不是把其做成租赁公司的融资工具。而是要对租赁资产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要进行实时有效的监管。这涉及到融资租赁专业的企业管理、产品研发和风险控制。

  在租赁产品设计上尽量利用租赁技术从产品结构设计上就规避风险。对于不可避免风险事先要采取“防患于未然”的措施。事后还要有“亡羊补牢”的决心、预案和实际补救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

  这里提到“决心”是因为金融业务不容出现纰漏,一旦发现立即纠正处理,否则像“融化的冰棍”很快就会扩大成不可逆的损失。而企业当事人或负责人往往怕影响对外形象和“官位”,出现问题总想隐瞒,最终导致事态一发不可收拾。

  因此《指引》要求“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的,融资租赁公司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同时向区金融主管部门报告,相关区人民政府应当及时进行应急处置,并在2小时内向市金融监管局等部门报告”说明了金融风险防控的时间性和紧迫性。

  融资租赁风险防范是需要时刻高度关注度的业务,仅靠人是难以完成,需要借助计算机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形成自动预警、报警系统。更重要的是出现险情时的预案和公关。这些是必要的基础建设,其重要性大于融资租赁的市场开拓。

  八、展观整顿后的融资租赁企业

  融资租赁公司查看潜在承租企业时,知道他们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预测未来。对自己也应该是这样。

  1、全监管时代到来

  从企业到监管部门,都对融资租赁这种金融与贸易结合的边缘产业偏重金融一端。既然这样,经过整顿后,国家对融资租赁企业采取“放任性”监管时代一去不复返。

  融资租赁业和金融租赁业的监管虽然不同,但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在“同工”下对国家金融体系的影响也是相同的。严监管应对金融业内所有企业适用。

  毕竟出现金融风险问题的不仅是“类金融”企业,最近国家大型金融机构相继出现问题(中银的原油保、中信银行的信息外泄、6家国字头银行因违规操作被银保监会重罚)对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造成的危害也不能小看觑。

  相信未来监管部门对融资租赁企业监管的部分成熟经验,也会移植到对金融租赁业的监管之中,反之亦然。监管部门对融资租赁企业的监管将会趋同,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将更加完善,届时“同工不同管”现象将会消失。

  2、精简机构已成必然

  大潮退去,露出的只有磐石。从世界经验看,融资租赁行业都有一个由少到大,由多到精的发展过程。相信中国的融资租赁业也会走如此发展过程。因此看到行业减员不需担忧。被裁企业有的被监管部门请出去,有的企业自己支持不下主动退出。业界经过这次强监管的磨练,将更加精炼、更加健康。

  融资租赁涉及金融、贸易、会计、税务、企业管理、所服务产业的专业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等多领域边的缘学科,业务开拓上要有投行思维的头脑。因此说融资租赁绝对是一个精英集中的产业,是小众产业。除非像厂商那样有一张庞大的营销网络,或像银行那样有充裕的资金来源和庞大的营业厅。否则没有雄厚的资源难以支撑起这片天。

  中国的万家融资租赁企业,经过这次整顿后,能保留3千家足矣。其中精干企业只要有200家,就能支撑起全行业。

  在制造业逐渐消失的国家或地区,有的租赁公司数量屈指可数,有的干脆萎缩消失,有的蜕变成信贷公司。在融资租赁业发达国家或地区都这样,我们又何况不会如此?

  3、为中小制造企业提供租赁销售服务是回归本源的捷径

  因融资租赁业的厂商租赁企业绝对数量比金融租赁业多,用融资租赁方式开展信用销售自家产品是他们的本分。在直租业务上他们所占比重要大一些,合同数量要多一些。在回归服务制造业的本源上,厂商租赁公司难度比金融租赁业小很多。

  从另一方面看,融资租赁企业全面被监管后,准入门槛很高。这样会影响中小制造企业设立自己的融资租赁公司。但也这正好给大型融资租赁公司的转型服务制造业创造机会,渗入中小企业的信用销售市场。以补开展直租业务不足的短板。

  最后希望业界面对艰难困境,通过整顿能正本清源,脱胎换骨后,健康并可持续发展。

《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20-05-18